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行”与“思”-k8凯发棋牌官方

点击数: 时间:2022-08-17 作者:李宗泽 来源:常德办事处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行”与“思”

——常德市农商银行系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金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一、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既有政策要求,也是大势所趋,更蕴含重大机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助力乡村振兴是金融业服务国家战略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金融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去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无疑将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背景下,对于专注农村金融业务的农商银行来说,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做出贡献,既是给自身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在农村金融业务模式选择、风控理念转变、转型业务发展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常德市农商银行系统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常德市农商银行系统始终坚持服务以“三农”为主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所需、挖掘金融所能、发挥农商所长,把不断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举措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结合常德地域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而且为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推动“三大工程”:提升金融服务格局

一是地方发展战略对接工程。紧扣常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突出把握地方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措施、新任务,与常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对全市11个主要工业园区整体授信111.5亿元,构建了地方经济金融共生共荣大格局;与地方头部担保公司财鑫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完善新型银担银企合作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与市科学技术局等职能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村社分账”改革、科技产品创新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二是普惠金融规划引领工程。制定并实施“十四五”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将普惠金融作为总体规划主题主线的同时,单列细化普惠金融专项规划,把做好农村普惠金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科学设置普惠金融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推动落实普惠金融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充分动员全市农商银行系统干部员工投身普惠金融主战场,聚力乡村振兴主航道。深入推动全市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切实落实专门的综合服务、考核评估、资源配置、统计核算和风险管理机制。

三是乡村基层治理融入工程。推动全市农商银行系统机构、人员、业务“三下沉”,不断完善“小机关、大支行”的服务模式。目前,全市农商银行系统共有294个物理网点、939个村级“福祥e站”、1300多台自助设备、3.5万户收单商户,金融服务覆盖城乡、社区、小区和村组;3000多名员工服务在一线窗口,近4000名“金融三员”工作在基层社区;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客户突破一百万户,微信银行绑卡客户超过10万户,“常德快贷”签约客户达13万户,实现了“综合金融不出镇、基础金融不出村、非现金融不出户”的“三不出”服务目标。

2.狠抓“三个着力”:增强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全市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开展星级网点创建,推荐四星级网点25个、五星级网点1个,让星级网点创建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客户。以核心业务系统为依托,加大移动银行推广应用,上线普惠金融信贷移动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新系统,拓展税易贷、公积金贷、房抵贷等福祥系列线上新产品,其中拳头个贷产品“常德快贷”签约客户突出12万户,签约金额130多亿元,用信余额57亿元。充分运用央行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等政策工具,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让利能力。

二是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全市农商银行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用好用活乡村振兴卡,有针对性的创新培育线下特色产品,聚焦“特色产业”推出了葡萄贷、茶叶贷、蔬菜贷等产品;聚焦“创新创业”推出了双创贷、创业小贷、乡村振兴车间贷等产品;聚焦“基层治理”推出了能人贷、等产品,30多款“乡村振兴”特色产品贷款规模突破15亿元,助力县域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累计投放农业十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贷款60亿元,极大满足了各类涉农经营主体资金需求。

三是着力完善服务机制。密切与财政、农业、劳动、科技等部门关系,深化与省农担、财鑫担保、保险公司业务合作,充分运用好增信机制,切实满足客户有效资金需求。建立完善支行及信贷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贷款营销业绩考评,对不同的支行等级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审批权限,更大程度上调动支行工作积极性。主动融入本地“金融超市”和“信易贷”平台,建立常态化多层次融资对接模式,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坚持内训外拓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升信贷从业人员政策把握能力、制度执行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3.聚焦“三个关键”:强化金融服务供给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头作用,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红色阵地教育、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讲述红色故事微视频评选、颁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活动深入人心。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6个基层党支部获评“湖南农信示范党支部”。开展“戴党徽、亮身份”活动,提升党员荣誉感、使命感,推动党员联点包村1957个,创建金融普惠示范村66个,选派“金融村官”1062人。

二是做实走访送需。围绕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覆盖率,以农户、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在全市强力推动整村授信“线上化”工作,已完成1912个行政村整村授信,累计“线上化”评级71万户,授信51万户,授信总额257亿元,农户“一次也不跑”就能获得贷款授信。出台《2022年深化走访、务实营销行动方案》,建立覆盖“领导班子、机关中层、网点一线”的三级走访体系,变“一线调研”为“一线营销”,累计走访“七类名单客户”7786户,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32亿元。

三是担当社会责任。落实“应贷尽贷”要求,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4亿元,帮助6万多户脱贫户发展致富,精准扶贫贡献度居全市银行机构首位。深入大房峪村、黄土坡村等16个联点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派驻工作队员39人,为帮扶地区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270万元,支持联点村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50万元。提供“适老化”上门服务1500人次,开展“温暖基金”“慈善一日捐”等40余个公益项目,捐赠金额300万元,惠及人数12万人。通过下调利率、减免费用,累计为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4500多万元,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纾困解难。

三、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与短板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不管是以前的农信社、还是现在的农商行,都是服务“三农”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商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具备七十余载的农村金融文化。农商银行7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坚持“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服务以“三农”为主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最扎根农村基层、真正接近和了解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机构。自诞生以来,农商银行的根深深扎在农村,长期的农村金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沉淀出了“背包”银行精神、“三铁”精神、奋斗者精神等k8凯发棋牌官方的文化内涵并不断传承和发扬至今。

二是具备点多面广的金融服务能力。农商银行在地方金融机构中服务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务对象最广,有一支庞大、成熟的基层金融服务队伍,也有时间最长、要素最全的农户信用记录。可以这样说,没有农商银行,就失去了真正扎根农村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农商银行才能真正的,大范围组织客户经理,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进行农户授信、信用村评定,在这一点上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做到。

针对农村客户在贷款选择上是注重利率还是便捷度,通过对辖内一家支行2019-2021年三年期间的贷款客户进行分析,了解到其中20%的客户贷款最高年利率超过8%,有的贷款年利率达到9%,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年利率也普遍在6.8%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利率,但是这部分客户恰恰是该支行最稳定的客户。相反在三年中流失的20多个客户里面(20-30万元),除了暂时无资金需求外,都是因为续贷手续或者流程繁琐转到了其他金融机构。这反映出,客户在贷款利率与便捷上,更注重的是便捷度。

三是具备与老百姓最亲的情感关系。长期以来立足农村市场,坚持服务以“三农”为主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商银行是最熟悉农业、最扎根农村、最贴近农民,最了解“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银行。在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出现危机时,最先挺身而出、雪中送炭的往往是农商银行。尤其是近几年,基层支行对接和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立了“一官三员”队伍,把利民便民政策送进千家万户。在国内有一家农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分布在渤海深处8个岛屿,很多银行因岛上人口外流经营效益不能覆盖成本而撤出海岛,只有农商银行长久以来一直坚守海岛,为岛上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全市农商银行系统对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高度重视、认识统一,工作推动力度大,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现实困难和发展差距。

一是面临农村“空心化”严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困难”。据统计,202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 “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村庄外延加速扩张与村庄内部加速荒芜形成鲜明对比,造成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2020年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2010—2020年,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了8.83和7.66个百分点。

二是面临国有大行“下沉”和商业银行“掐尖”的“双重挑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政策走向、资金流向等出现了新变化,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强势进军农村市场,通过科技、服务和产品优势抢夺农村业务。农发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利用“总对总”优势不断下沉农村,有的国有大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获得先手,对农商银行传统市场构成极大挑战,下沉“掐尖”正逐渐演变为重点“掐片”。据统计,去年上半年全市系统因产品、利率等竞争因素流失至其他银行的客户有3000多户。

三是面临盈利能力减弱和贷款投放乏力的“双重压力”。农村金融业务与一般业务相比,潜在的风险较大,收益性相对较差,业务散、成本高、风险大、利润少是普惠金融的显著特征。农商银行机构网点覆盖城乡、服务触角延伸乡村,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等相对较高。受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反复影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工不足,或经营惨淡、或停业歇业,导致信贷有效需求有所降低,实体贷款投放少、占比小、收益率低。实体贷款“主动脉”“主渠道”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在强监管、服务实体经济严要求下,资金业务、票据业务“副动脉”作用逐渐弱化,存款增长带来的高额利息支出,不断“吞噬”利润,“不挣钱”甚至是“亏本”成为了近年来农商银行高管经常谈论的问题。

四、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今年2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到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调研时强调,农信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充分把握当前工作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在服务乡村振兴上下功夫”,为全省农信系统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带来了信心和动力。

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和密切联系群众是农商银行系统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必须一以贯之地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牢固树立“农村金融首先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的基本理念,以及“做好农村金融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经营理念,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落实好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政策要求。全面落实各类战略合作协议,积极融入“村社分账”等农村领域改革,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二是深入融入基层治理。持续发挥“金融三员”“金融村官”互派互助机制积极作用,划定网格责任区、责任网格员,明确服务目标和对象,深耕细作开发各自“责任田”。纵深推进整村授信“线上化”,对客户信息批量采集,分层分类管理,确保服务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借助移动银行、普惠金融信贷移动营销系统等移动展业平台,开启“业务不掉线、服务不离线”的7×24小时线上“绿色通道”,发挥“福祥e站”行政村“全覆盖”作用,切实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活体畜禽、农用机械、农房农屋、林业经营收益权等抵押贷款,推动农村“沉睡资产”变成农民“增收活水”。

三是加大金融供给能力。加大乡村振兴卡、福祥便民卡、“福祥e贷”“惠农快贷”“白名单快贷”“税易贷”“专利权质押贷”等现有产品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线下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区域特色、自身能力,创新“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产品,对上中下游企业客户开展“链条式”“集团式”“组合式”营销,不断扩大农商银行系统供应链融资规模。精简贷款资料和流程,非必要客户资料免于提供,非必要操作流程予以简化,实行“限时办贷”,增强客户体验,把“极简金融、极致体验”打造成信贷服务的“亮丽名片”,着力提高小额信用贷款占比。

四是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严格“行业禁入”清单管理,严禁向“两高一剩”行业、国家重点调控限制、落后产能、淘汰工艺、环境和社会表现不合规的主体发放贷款。要切实贯彻执行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将投向集中于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涉农、小微领域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绿色金融、先进制造、高新科技产业。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类贷款尽职免责办法,明确贷款尽职免责的情形和机制,落实涉农、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政策,消除信贷从业人员“惧贷、惜贷”心理。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