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田野,升腾新希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湖南“三农”发展成就综述-k8凯发棋牌官方

点击数: 时间:2024-09-24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编者按

  75年岁月峥嵘,75载春华秋实。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湖南日报、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今起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幸福的颜色”系列报道,以相关领域的代表性颜色为主线,反映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的发展变化。敬请关注。

  金色秋天,隆回县羊古坳镇雷峰村传来丰收的好消息:经专家测产验收,一季稻百亩示范片亩产达1100.4公斤。

  这是羊古坳一季稻百亩示范片连续第3年亩产超1100公斤,再次书写超级稻高产传奇。

  “这片田,凝聚着袁隆平院士的心血,见证了‘三湘粮仓’的巨变。”田里稻浪翻滚,雷峰村党支部书记王化永激动地讲述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坚持不懈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5年来,湖南农业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64亿公斤跃升至2023年的306.8亿公斤,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5.23元跃升至2023年的20921元。一幅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三湘大地上徐徐展开。

  种出“丰收粮”

  更多“湖南粮”充盈大国粮仓

  9月19日,浏阳市沙市镇河背村的田野里,稻穗低垂,丰收在望。在智能灌溉系统、田间气象站、虫情测报灯等现代设备精心呵护下,2000多亩晚稻已齐穗灌浆。

  “还有20天就可以收割了,尽管前期天气不好,但管理得当,估计亩产1300市斤。”站在田埂上,河背村60多岁的种粮大户邓见加满脸喜悦。

  2023年,邓见加夺得长沙市晚稻高产冠军。他说,以前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粮食产量低,还要送公粮、缴税款,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如今,不但不缴税,还有各种补贴。加上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运用,产量翻了一番不止。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早稻单产达到700公斤,还是头一回!”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农民曾火平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往村里土地多是“斗笠丘”,今年村里新建2000亩高标准农田,田更好种了。

  守住耕地“命根子”。近年来,湖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50万亩,亩均节本增产增效逾200元。

  攥紧种业“芯片”。湖南作为杂交水稻的故乡,杂交水稻研发水平保持全球领先,供种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迄今为止,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种示范。

  “种田夺高产,我感到无上光荣!”隆回县羊古坳镇雷峰村党支部书记王化永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袁隆平先生选址羊古坳作为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2011年起,这里相继实现超级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的目标,为世界水稻发展树立“中国标杆”。带头参与超级稻高产攻关的王化永也被评为全国劳模,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有农机帮忙,七十岁老翁还能种田!”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乐塘坪村的71岁老人李井元,今年新购入了几台农机,将双季稻种植面积从去年的400亩扩大到700亩。

  农业装备“鸟枪换炮”,全省水稻、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3.46%、69.24%,农机装备总动力居全国第6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了8.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了全省六成以上粮食生产。这些“新农民”,点亮田野新希望。

  努力让“中国人饭碗”里盛更多“湖南粮”。75年来,湖南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湖南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的近5倍。其中,湖南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

  75年来,湖南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4%的粮食,湖南是全国仅有的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挑起“金扁担”

  绿水青山里藏着“金山银山”

  9月4日,入夜后,永州市新田县中山街道东升村的玉米地里,凉风习习,村民戴着头灯,在地里采摘玉米。

  “玉米采摘不见阳光,口感更好。”新田县东升农场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道忠说,玉米第二天早上就会出现在香港的超市,一个玉米棒售价高达15元人民币,还供不应求。

  30年前,刘道忠还只是挑着担子在深圳卖菜的普通菜农。如今,他创办的公司已经成为省级龙头企业,2023年公司蔬菜出口货值达14亿元。

  打造大湾区“菜篮子”,2023年,永州市蔬菜出口货值117.1亿元,连续3年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蔬菜产业已成为永州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计划经济时期,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激发田野活力,农民吃饱了肚子,慢慢地有了余钱剩米。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广大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

  过去,“谷带壳卖、果带皮卖、猪带毛卖”十分普遍,农产品难卖好价钱。如今,各地扶持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面向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岳阳市油菜种植大户谭义和种植的高油酸油菜籽专供道道全公司,每吨售价高出市场价2000多元。

  依靠科技,做强精深加工。湖南果月食品有限公司用真空冻干生产线,将新鲜水果变成水果干,价值翻10倍以上。

  绿水青山,好休闲、好赚钱。地处大山深处的浏阳市大围山村,原本是贫困村,这些年大力发展民宿餐饮、峡谷漂流、水果采摘等产业,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打特色牌,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2万亿元;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73万个,年接待游客2.55亿人次,年营业收入532亿元。

  产业强,带动农民富。2023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21元。连续多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

  乡村美如画

  湖湘田园里有“向往的生活”

  秋高气爽,湘西十八洞村的深山苗寨里,晒着金黄色的南瓜和玉米,红彤彤的辣椒,还有各色苗绣花扇……游客穿梭其中,沉醉在五彩斑斓的金秋美景。

  今昔对比,变化惊人。地处武陵山脉的十八洞村,10年前还是一个穷得让人心痛的地方。“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山高沟深路难走,有女莫嫁梨子寨。”

  “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后,十八洞村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将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打造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5a级景区,吸引着无数人翻山越岭而来。

  2023年,十八洞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空白到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668元增加到25456元。

  声声苗鼓敲出希望,千年苗寨换了人间。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十八洞村村民们无不感念共产党的好。”

  无论走多远,都不忘来时的路。湖南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

  近几年,湖南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省1.8万个村完成分类规划,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累计建成10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占全省总村数的43%。

  为美丽乡村铸魂,湖南大力推进和美乡风建设,创新基层治理,一个个美丽乡村点缀在湖湘山水间,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网站地图